发布日期:2024-10-29 05:36 点击次数:18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利用水的浮力及河水的流动发展交通运输,是人类早期文明成果之一。中国河运历史悠久,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船用木桨,说明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舟楫交通工具。然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多自西向东流,不利于南北水路交通。于是,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以沟通原来互不连通的水道,尤其是加强南北方向的联系。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之一。它是古代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结果。几千里长的运河要通过海拔高程不同的许多地区,纵向沟通长江、淮河、黄河等洪流巨川。在两千多年的挖掘、修建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大胆冲破中国东西水系这个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保持水量、改造地形和克服洪水泥沙之害等四大难题,而且创造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工程设施。其中以船闸、滚水坝和水柜等最为著名。大运河卓越运能的实现,集中展示了古代中华文明在土地测量、河道建筑、水利水运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有必要建立在兼顾国内不同经济文化成分的地方,汉唐长安和元明清以来的北京就是如此。然而,这就容易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空间上的距离。况且,大一统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使得首都生活的经济供应极为繁重,因而不得不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力。我们看到,早期运河就是因漕运发展起来的,即利用水运把四方贡赋运往京师或把粮草运往军事重镇。帝国传统甚至使分立时期的中原王朝如五代赵宋也尽可能立国都于漕渠枢纽之地,所谓“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漕以河为依”。因此,国都移动,运河水道也随之移动,运河实际成了国都乃至王朝国家的经济命脉。
运河还有利于发展交通,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早期邗沟、黄沟的开通首次将江、淮地区同中原、黄河流域联系起来,再由吴古故水道、百尺渎等把长江和钱塘江流域连接起来,这就大大便利了当时中国东部的南北交通。交通运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对发展和巩固全国的政治统一发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早期运河网络在秦汉帝国的作用。隋统一后更建成了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西起京师长安,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五千余里。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对隋唐时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于是在一些世族豪门的鼓动下,开皇十年(590)冬,“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叛乱平定之后,隋朝停止了在江南激进的经济、文化政策,并以晋王杨广为扬州大总管镇江都。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他驻守江都十年,推行文化怀柔政策并取得很大成就,这很可能就是他即位后积极开凿运河并乘龙舟三下江都的主要动因。隋仅二世,但大乱并不始于亡陈,这就很说明问题。而唐朝之所以在安史乱后藩镇割据俨然敌国的情况下还能再延续一百五十多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唐中后期所谓平藩镇的活动,例如宪宗平淮西、武宗平泽潞,主要也是为了打通和保证东南财路。
(摘编自袁行霑《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材料二:
虽然炀帝因在建城和建宫时穷奢极侈而受到严厉的指责,但他开凿运河的工程是最受儒家史学家痛恨和批判的目标。命令开凿一条运河的诏书是在炀帝执政的第一年(605年)颁布的。《隋书》记载,为了开掘此河渠北部较长的一段,炀帝动员了百万以上的劳工,同年稍晚,他为从淮河至长江的一段又征募10万以上的劳工。《资治通鉴》中有“男丁不供,始役妇人”的记载。610年,炀帝命令开凿从扬州对面的长江往南至杭州湾顶端的运河。它约长270英里,但许多段也是沿着现有河流或以前河渠的河道建造的。
如果人们看过中国的地形图和对定居的农业已有所了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运河,再加上自然的水道,保证了隋能获取所有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只有四川除外,但它与京都有一条相当完善的驿道相连)。我们现在没有关于隋代船运的税、粮和布的数字,但大粮仓储粮充足,有几个粮仓成了隋末夺权斗争的重要战利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继承和改善了这一运河体系。通往东北的永济渠之开凿,不但是为了运来河北的税收,而且部分地出于重要的战略目的,即在需要军队防御北方和东北部区域时供应兵员。此渠还有政治用途。如上所述,中国经过长期的分裂后,此时才靠武力被重新统一。新君主在全帝国炫耀其财富和威严的能力是重要的有利条件;当然,把军队和供应以船运至有潜在反抗危险的地区的能力则更重要。长江南面的中国东南部已处于移民定居的过程中;运河系统延伸至杭州,举例来说,就大大促进了杭州的发展,使它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运河系统的这些具体优越性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的历史著作却没有反映这些观点。《隋书 食货志》描写了开凿通济渠的605年炀帝从洛阳巡行至扬州的情景:又造龙舟凤 ,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勝,执青丝缆挽船,以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该书在文后列了向全国征用物品的清单,接着便是一段非常夸张的叙述:征发仓卒,朝命夕办,百姓求捕,网罟遍野,水陆禽兽殆尽,犹不能给,而买于豪富蓄积之家,其价腾涌。是岁,翟雉尾一,直十缣。
对上述文字和当时的一些史学家及近代史学家看到的运河系统的具体优越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又做何解释呢?撰实录和修史的儒家官员一般不赞成中央权力过度扩大和统治的君主无节制地使用这种权力;他们的重农经济观看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他们的政见和他们的历史记载强调对外军事冒险的劳民伤财和害处。历来皇帝既是所有官员必不可少的盟友,又是自然的对手(无论多么隐蔽)。就不得善终的炀帝而言,这种潜在的敌意就表现在以上所引的文字中。
(摘编自[英]崔瑞德《全帝国交通体系的完成》,杨品泉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的开凿既得益于天然河流或河道,同时也对东西水系的地理条件限制有所突破。
B.对漕运的需求既是早期运河发展的动因,也是分立时期中原王朝国都选址的直接依据。
C.对隋运河体系的继承和改善既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王朝的寿命。
D.儒家史官对运河系统优越性的忽视既源自传统儒家思想,也与隋炀帝的负面形象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善于利用河流发展交通,大运河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出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B.大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路,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资源的调配能力,反映出中央集权体制下对资源集中控制的需求。
C.隋炀帝积极开凿运河并三下江都,不仅是为了推行文化怀柔政策,更出于展示皇权威严和国力强盛,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清波”表明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对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3)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名称 时代 区域 简介
邗沟 春秋 淮阴至扬州 沟通长江和淮河
灵渠 秦朝 广西桂林 连接湘江和漓江;岭南百姓家破人亡
漕渠 汉朝 长安至潼关 漕运,通粮道
隋朝大运河 隋朝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亡隋波浪九天来”
京杭大运河 元朝 北京至杭州 两湖、闽、广等地灌溉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促进新经济区的形成
A.邗沟连通淮阴和扬州,首次将江淮地区与中原、黄河流域联系起来,便利南北交通。
资料显示,景兴转债信用级别为“AA”,债券期限6年(票面利率:第一年为0.3%,第二年为0.5%,第三年为1.0%,第四年为1.5%,第五年为1.8%,第六年为2.0%。),对应正股名景兴纸业,正股最新价为2.61元,转股开始日为2021年3月4日,转股价为3.38元。
B.漕渠主要用于漕运,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等物资,是长安乃至整个汉朝的经济命脉。
C.与秦开凿灵渠相似,隋朝大运河在修建过程中劳民伤财,客观上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D.京杭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延伸至两湖等地,使其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4)两则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均多处引用史料,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儒家史官和近代史学家对大运河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不同史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这对我们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宜兴壶
王 平
这玩意,似乎确实是件珍品。
除开何老先生本人,哪个都动它不得。有一回,他的崽云康伢子来了个老同学,据说专门研究陶瓷史,而且在哪家学术刊物上登过论文。云康瞒天过海,从柜子里端出这把壶来,捧给那老同学看,且介绍得极艺术:壶身如何如何不必说,壶嘴如何如何又不必说,壶柄如何如何还不必说,结果什么都说了。
终于轮到壶盖如何如何不必说了的时候,何老先生抱着孙子隽儿入得房来——于是更不必说,那壶盖惊落在地,成了两半。
顺理成章,云康挨了四个耳刮子。三十岁的人了咧。
何老先生所以爱壶如命,实在有其渊源。此壶可说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了。
他的父亲在民国手里做过官。早年立志“航海救国”,十八岁便东渡扶桑,就读于日本横须贺水雷炮术学校。一辈子文韬武略,可惜两袖清风。不嗜烟酒,不近女色,单好品茶。且有个怪癖,部下随送什么礼物一概回绝,唯独送的茶叶却不忍退之,而且品茗时自成章法。什么茶应当沏在什么茶盅里,因为什么茶的风味又如何如何,色泽又如何如何,只有沏在具有什么什么风格的茶盅里方才相得益彰;倘若沏在其他的茶盅里,虽然其质未变,其色味却相去甚远矣。民国十八年,他在东北任一所海军学校的校长。一次驱车在结冰的松花江上疾驶,不料时值暮冬,江面业已开始解冻。行至数公里,汽车前轮猛然陷入一薄冰处,随即缓缓下沉。当时车内共有五人,全是部下及学生。他一个个将其推出车外,待到自己最后离车时,前面那个学生过于慌张,反手将车门一碰,将他关在车内。转瞬间整部车沉入江中。
事后那学生在他的灵柩前磕头磕得血流如注。
当时何老先生刚满十岁,家道中落伊始。父亲收藏的一些字画印章及各式茶具,当时并不值钱,没几年便典当光了。唯独这把宜兴壶,系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几度劫难,留传至今。
据何老先生讲,这把壶乃是明朝万历年间壶家妙手时大彬亲制。其款式称汉方扁觯;其泥色谓朱砂紫。不务妍媚而朴雅,妙不可思。且以壶柄上有一拇指痕为识,以鉴真赝。所沏之茶半月过后仍清香如故。
“三伏天我都试过,”何老先生右手托住壶身,左手则轻摁壶盖,小拇指翘得极高,并不理会那指甲垢黑得分明,“一壶茶足足泡了二七一十四天,把哪个闻,哪个都闻不出馊味。不信?”
都表示信,虽然都未曾闻过。
不想壶盖却被云康失手打了,叫何老先生好不悲愤。且认定其子是个地道的败家子,尽管他实在无什么家产可败,除开这把壶。
何老先生将振兴祖业的所有希望都系于隽儿一身。如今,除开宜兴壶及他的隽儿神圣不可侵犯之外,从理论上把什么都看得淡泊。当然,还要除开品茶。
堂客细陈妹子在满足她公公唯一的奢望这方面,委实无可挑剔。
春三四月,总有一些乡里人进得城来,走街串巷,叫卖“谷雨前茶”。细陈妹子极会买谷雨前茶。首先把乡里人赚进院子,随手从那袋子里拈出一把茶叶。看,捏,闻,嚼,而后酽酽地泡上几杯,这个品,那个尝。最后再抓一把走进屋去,要公公沏在宜兴壶里,做权威鉴定。
何老先生当然懂得媳妇好歹,嘴里虽然不说。
唯有爹崽的双边关系始终冷淡。云康做什么什么则难遂何老先生心意,简直莫名其妙。云康呢,虽然迁就父亲,但有时也不免还几句嘴,只是没有把话说得太重。
不料一天,隽儿却撞了一起滔天大祸。
实在那天风和日丽,何老先生将隽儿坐在膝上,伸手去取刚沏好茶的宜兴壶。隽儿顺势一推,咣啷!
幸喜未曾烫了手脚。
云康率先听出来是什么东西打碎了的声音,因为此声与他打碎壶盖的彼声过于相似,只是更响。接着细陈妹子步后尘也奔出房门。
夫妇俩呆了。
但见隽儿依然坐在何老先生膝上,望着他吃吃地笑。何老先生呢,满脸都是苍白,一动不动。只有那把胡子在簌簌战栗。
地上则满是宜兴壶的碎片,自然还有水和茶叶——一级炒青。
还是细陈妹子反应快,两步奔上前去,顺手夺过隽儿,反身将他丢在床上,掰开屁股便打。技术极是熟练。
隽儿好一阵号叫,且大喊爷爷救命。
爷爷却不去救命,只好眼睛勾勾地盯着地上的碎片。不晓得过了好久,才突然迸出来一声断喝:
“莫打了!”
那天晚上整个屋里出奇地安静。隽儿也睡得意外地早。云康夫妇亦早早地躺在了床上。虽然好久还睡不着。大概十一点多钟的时候,忽然听到外头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声响。云康翻身爬起,蹑足到门口朝外觑了觑。门缝里只见何老先生一个人趿双拖鞋,蹲在地上,徒劳地在拼凑那宜兴壶的残片。拼拢来,又一垮,拼拢来,又一垮。
还看见有老泪从眼角里慢慢渗出,继而流到面颊上那些深深的皱纹里,又朝横向缓缓溢开,蓦然间垂直滚下。
足足有好几颗。
第二天,云康在厂里搞了些环氧树脂回来,将残片一一粘好了,很费了些气力。尽管看得出极明显的印迹,然而毕竟宜兴壶又是一个整体了。何老先生也没吱声。
又凑巧,那天,云康的那个老同学又来了。云康背着父亲,把宜兴壶如此这般又说了一番,很有些感慨,说幸亏这回是儿子打碎的。不过无论是哪个打碎的,到底还是可惜。这样名贵的一把壶呢。那同学接过壶来,细细端详了一阵,又从口袋里取出一柄放大镜,这样照,那样照。尔后,嘿嘿一笑。
“这是件赝品。只是做得几乎可以乱真。”
云康一听大惊,决不相信。
“壶柄底下还有时大彬的拇指痕呐!看见没有?”
老同学仍旧一笑。
“拇指痕哪个摁不出?哪个又晓得是不是时大彬的?再说,真正名贵的宜兴壶,其体比一般壶要重,其色比一般壶要紫,其亮又要比一般壶润。而且所有之款皆系阳文字体,亦极工整。伪制者呢,其性糟,其色黄,有亮者少,无亮者多。即或有亮,亦显然是用川蜡所烫,绝没有真者之亮润。至于用旧壶而刻新款者,全是阴文。有识者不难一望而知……”
那老同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派自得嘴脸。云康哪里打得断他的话?
幸亏此时,何老先生牵着隽儿到天心阁去了。
那天天气仍然极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云康向老同学介绍祖传宜兴壶时,表面上假装无需多言,实则“结果什么都说了”,展示和炫耀间可见其虚荣。
B.何老先生的父亲在为官时“两袖清风”“礼物一概回绝”,这暗示了这把祖传宜兴壶不应该是价值不菲的真品。
C.对于何老先生“哪个都闻不出馊味”的说法,一家人虽未实证,但“都表示信”,乃是出于对何老先生的敬畏。
D.在发现宜兴壶是赝品后,老同学先“嘿嘿一笑”,随即坦言告诉云康,体现出其作为学者诚实正直的职业操守。
(2)关于文中隽儿失手打碎宜兴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儿“顺势一推”,壶便应声而碎,这一幕的发生突如其来又在情理之中,打破了之前的平静氛围,将情节推向高潮。
B.细陈妹子“夺过隽儿”“丢在床上”“掰开屁股便打”,从一连串动作可见其果断与严厉,其主要目的是让公公消气。
C.宜兴壶作为家族传承的象征,被孙儿隽儿在无意中打破,这象征着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脆弱及代际之间的冲突。
D.这一部分大多段落短小,亦有不少单句成段之处,这样安排既能够加快叙事节奏、渲染紧张气氛,又增添了戏剧效果。
(3)与《孔乙己》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相似,小说开篇“似乎确实是件珍品”叙述口吻疑信参半,但二者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作者将何老先生及其全家珍爱的祖传宜兴壶这样庄严的故事,放在是否是赝品的谈话中去演绎,你认为有何意味?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而君刖之,其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今鲍庄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①。”
(节选自《孔子家语 正论解》)
材料二:
齐庆克②通于声孟子③,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④见之,以告国武子⑤,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国子谪我!”夫人怒。国子相灵公以会,高、鲍处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⑥以卢叛。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⑦臣施氏卜宰匡句须⑧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节选自《左传 成公十七年》)
材料三:
《左传》称仲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夫有生而无识,有质而无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⑨,荣枯贞脆而已。必言其含灵畜智,隐身违祸,则无其义也。寻葵之向日倾心,本不卫足,由人睹其形似,强为立名。亦由今俗文士,谓鸟鸣为啼,花发为笑。花之与鸟,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无喜怒,不知哀乐,便云其智不如花,花犹善笑,其智不如鸟,鸟犹善啼,可谓之傥言者哉?如“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即其例也。而左氏录夫子一时戏言,以为千载笃论。成微婉之深累,
玷良直之高范,不其惜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 杂说上》)
[注]①晋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也。”②庆克:齐国大夫。③声孟子:亦作孟子,齐灵公的母亲,与下文中的“夫人”是同一人。④鲍牵:鲍叔牙曾孙,鲍国之兄,谥庄子。⑤国武子:即国佐,齐国上卿,谥武。⑥高弱:高无咎之子。⑦施孝叔:鲁国大夫。⑧匡句须:施孝叔家臣。⑨薰莸: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初A鲍国去B鲍氏C而来D为施孝叔E臣F施氏卜G宰H匡句须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揣测语气,与《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其”字用法相同。
B.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而“宗庙会同”中的“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致,送给、给予,与《史记 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字意思不同。
D.必,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当”字均为“如果,假如”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认为鲍牵忠心侍奉齐王,为官正直无私,却无端遭刖刑。孔子却认为古代的士人不仅能做到忠君爱国,更善于判断政治环境。鲍牵不察明时,不识圣主,实属咎由自取。
B.齐大夫庆克与声孟子私通,被鲍牵、国武子发现。声孟子乘齐灵公会盟归来之机,诬陷鲍牵、高无咎等人合谋为乱。齐灵公对鲍牵施用刖刑并驱逐高无咎,高弱在卢邑反叛。
C.鲍国起初是鲁大夫施孝叔的家臣,辅佐施氏忠心耿耿。庆克之乱后,鲍牵遭刖刑,齐国人把鲍国召回作为鲍氏的后嗣。孔子感慨鲍牵连自己的脚也保不住,智慧还不如葵菜。
D.在刘知几看来,葵菜倾叶向日,本不是为了保护根部,只是后人因其形似而牵强附会;但《左传》信以为真,记录孔子的一时戏言并奉为确论,玷污了孔圣人贤良正直的风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鲍庄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
②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
(5)刘知几批评《左传》中“以草木方人”的做法,理由何在?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浙江舟中作
赵孟頫①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②东。
[注]①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十一世孙。宋末以父荫补官,入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本词应作于其罢官南归后。②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江上,词人感慨潮涨潮落何时才能终结,与“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B.“消沉”二句从人生的慨叹转入对历史的观照,易代之悲、兴亡之感令词人思绪万千。
C.词人渴望驾长风、乘木筏直抵仙境,流露出不甘沉沦堕落,追寻光明自由的迫切心情。
D.这首词既以绿水青山、行舟飞鸟相映成趣,末又以“日华”反照全词,淡雅中见浓丽。
(2)清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邱老师让同学们以“挫折使人成长”为论点写一篇作文,他提示同学们,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中“ , ”两句作为论据就很合适。
(2)小智复习课文《岳阳楼记》,读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时,立刻联想到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
(3)齐鲁中学拟举办以“登泰山之巅,寻千年古韵”为主题的登山活动,小康建议从泰山南麓东谷出发,因为“ , ”,正契合活动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超市酸奶区,有的酸奶放在冰柜里低温冷藏,有的放在室温下销售。低温酸奶和常温酸奶,究竟哪个更好?
酸奶可分为活菌型和杀菌型。一般来说,A_______,而在室温下销售的基本上是杀菌型酸奶。活菌型酸奶含有活性乳酸菌,需要冷藏(2~6摄氏度)保存,保质期往往只有20天左右;而杀菌型酸奶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又进行了灭菌处理,不含活菌,因此常温保存即可,而且保质期比较长,可达数月。
专家提醒,无论是低温酸奶还是常温酸奶,只要奶源过关、质控合格,都是补充蛋白质和钙的好产品。如果肠胃功能弱或怕凉,或者没有储存条件,可以选择常温酸奶。如果喝酸奶B_______,建议选择低温、含有活菌的酸奶。不过,酸奶中的活菌属于“一过性”的,它们只能在穿过胃肠道途中发挥健康作用,很难在大肠内定植。
①对于肠道健康的成人来讲,②只要日常保持膳食营养结构的均衡,③就能很好地维系肠道菌群健康,④不需要酸奶额外补充益生菌。⑤含益生菌的酸奶有一定的健康作用,⑥但具体有哪些作用、作用有多大,⑦主要与益生菌的菌种相关,⑧也需要研究证据的支持。不仅如此,益生菌酸奶从生产、制作到销售过程中必须坚持全程冷链保存,保存时间越长,其中的活性乳酸菌数会越低,C_______,活菌数下降的速度会比低温快得多。因此选择益生菌酸奶时,一定要留心益生菌酸奶的保存条件和生产日期。
(1)文中第二段在介绍酸奶的种类时,使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请从中任选两种,以“宋词”为说明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科学准确,表达简明流畅。
(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峰。
B.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C.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一个迢远而情深的形象。
D.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可是在那一天,芦柴棒真的挣扎不起来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发挥健康作用”,有人说表达不合规范,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自己的选择,我们总是显得不够坚定,而每一次不坚定的选择,都可能会导致我们逐渐模糊自己真正的目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
(2)C
(3)D
(4)两则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史料,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比如材料一引用“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漕以河为依”,有力地论证了漕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材料二引用《隋书》《资治通鉴》等相关记载,使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论述更具说服力。通过引用具体的史料,为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读者更能理解作者的观点。
(5)儒家史官和近代史学家对大运河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不同史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这启示我们:首先,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受到单一史观的局限。儒家史官因重农经济观和对君主权力的看法而忽视运河系统的优越性,我们不能片面地接受这种观点。其次,要综合多种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对于大运河,既要看到其在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考虑到其修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劳民伤财等问题。最后,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境来理解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史学家对大运河的评价不同,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2.(1)A
(2)B
(3)①《孔乙己》结尾用“大约”表示猜测,用“的确”表示肯定,这样看似矛盾的表述,揭示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与批判。②本文开篇用“似乎”表示不肯定,用“确实”表示肯定,这种疑信参半的口吻,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关注宜兴壶的珍贵及其背后的故事。
(4)①故事演绎在赝品与否的谈话中,表明无论是真品还是赝品,对何老先生及其全家来说,其珍贵价值都是无法替代的,这把壶已经成为他们情感寄托和精神象征。②将庄严的故事放在轻松诙谐的谈话中演绎,在对比中揭示了小说主旨: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已失去其原有价值,成为人们虚荣心的寄托,其神圣性已被消解。③赝品与否的谈话,为小说结尾揭开真相作了铺垫,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3.(1)AFH
(2)B
(3)A
(4)①如今鲍庄子在混乱的朝廷中任职,不能估量国君的明暗,而蒙受大刑。②施孝叔说:“你占卜的结果确实吉利。”(鲍国)回答说:“能与忠诚善良的人结交,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
(5)①自古设比兴,取草木善恶荣枯之意而已,并无“以草木方人”的说法。
②有生而无识、有质而无性的草木,本不具备含灵畜智、隐身违祸的条件。
③“以草木方人”的牵强附会之谈,不足为信。
4.(1)C
(2)“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通过描绘潮水的涨落无休,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消磨,暗示了作者在动荡变迁的时代中,命运的无常和岁月的蹉跎。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以广阔的天地景象衬托出个人的渺小与无奈,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兴衰、人世沧桑的深沉思索,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感慨和惆怅。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眼前的渺小青山和浩渺烟波,进一步烘托出作者的孤寂和迷茫,展现了他在时代巨变中的失落和迷茫。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看似是作者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光明,实则反映出他在困境中对理想的追寻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复杂的情感正是由于他经历了世事沧桑所产生的。
5.(1)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2)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
6.(1)宋词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别。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其作品情感细腻,语言委婉含蓄,多描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比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离别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首,作品风格豪迈奔放,气势恢宏。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豪迈之气。婉约派与豪放派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婉约派如潺潺流水,温柔细腻;豪放派似滔滔江水,波澜壮阔。这两大派别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宋词世界。
(2)③就能很好地维护肠道菌群健康。
④不需要通过酸奶额外补充益生菌。
(3)C
(4)A处:低温销售的基本上是活菌类;B处:是为了补充益生菌;C处:如果常温保存。
(5)“发挥健康作用”可以使用。理由:“发挥……作用”是常见的搭配金融投资,这里“发挥健康作用”表意明确,强调了酸奶中的活菌在穿过胃肠道途中对人体产生的积极影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在科技、健康等领域的文本中,这种表述较为常见,不会引起歧义,能够准确传达信息。
运河何老大运河宜兴壶施孝叔发布于:广东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